新货币政策工具释放了什么信号
给中小银行的“胡萝卜”?类似新型的“降准”?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甫一露面,立刻在市场上引起热议。
全国两会闭幕4天后,央行等几部委就发布了两项支持普惠小微企业的新货币政策工具: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
这一创新工具的迅速推出,凸显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放水养鱼,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形势的紧迫性,同时也传递出货币政策重心将从宽货币转向直达实体经济宽信用的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项工具都是通过SPV(特定目的工具)完成,如此操作方式在国内货币政策工具史上是首次使用。
就贷款延期支持工具而言,SPV与地方法人银行通过利率互换协议,后者据此可以获得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本金1%的奖励,由于央行提供的激励上限为400亿元,对应贷款上限就是4万亿元;至于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央行通过SPV以零利率购买地方银行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间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40%,上限为4000亿元,一年后收回,预计将拉动1万亿贷款增量。
细究而言,新工具呈现几个特点:交易对手是地方法人银行,包括地方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民营银行,即通过中小银行支持小微延期还款、融资的政策目的明显;同时,央行购买的是新发放的信用贷款,鼓励中小银行发放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此外,新工具在注重“激励”的同时注意风险分担机制,由银行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以防范道德风险和金融风险。
由此不难发现,新工具正是针对当下小微企业融资中的“痛点”问题,即小微企业的资产规模较小、固定资产少、抵押物不足,这些因素导致其信用风险相对较高,再加上疫情影响下经济增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小微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则更加突出,也会使得多数银行往往避而远之。
近年来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央行采用了全面降准、降息等总量型政策以及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工具,同时通过LPR改革引导资金成本下行,为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问题提供了及时雨,取得一定效果。不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流动性宽松下,资金容易在金融机构之间空转引发套利,同时,银行对抵押担保的高要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些政策工具效果的发挥,导致金融服务触及不到或远不能满足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经济“毛细血管”的需求。目前,信用贷款在银行贷款占比较低,中小银行发放信用贷款的占比只有8%左右。
在近期的总理考察时,一位双创小微企业主也反馈了这一痛点:没有固定资产,授信额度偏少,只能给到500万。这也是小微企业遇到的普遍难题。小微企业主的这一烦恼引起的总理重视,他表示“双创”企业属于新业态,大多是轻资产、重智力,要研究增加授信额度的办法,解决全国这类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上述新工具是应对疫情冲击保市场主体的短期政策安排,通过定向宽信用来打通小微企业的融资经脉。不过伴随的问题是,到期之后,小微的融资痛点又该如何持续解决呢,信用贷款是否还能持续获得?从根本上而言,这仍要建立起一套让银行“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中小银行的积极性,这需要在提高不良容忍度、健全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本文地址:https://www.waihuibang.com/fxnews/149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