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两度出手 香港金管局卖出近50亿港元!大量资金正涌入港股
时隔近一个月,港元兑美元汇率再次走强,触发香港金管局出手卖出港元。
港元兑美元汇价近期强势持续,触发强方兑换保证,香港金管局先于6月5日美国交易时段入市买美元沽港元,承接了9.77亿港元买盘;当天收市后再承接5亿美元沽盘,向市场注资38.75亿港元。全日两次向市场注资48.52亿港元。
分析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港元近期走强主要是因为港股持续上扬,以及港股市场IPO火爆吸引大量资金流入香港。近期港股市场都有大型IPO项目,预计港元强势会维持一段时间,香港金管局也有可能会再度出手向市场注资港元。
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6月4日表示,香港有完善的法律制度,稳健的金融体系,大量高素质、专业化的金融人才,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有4400亿美元外汇储备和超过1万亿港元的财政储备,完全可以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一日内两次向市场注资共计48.52亿港元
6月5日香港金管局出手向市场注入港元,是自4月27日以来的首次干预。香港金管局首先在北京时间6月5日清晨以港元承接约1.26亿美元沽盘,向市场注资9.77亿港元。当日收市后,香港金管局二度承接5亿美元沽盘,向市场注资38.75亿港元。全日两次向市场注资48.52亿港元。
根据香港实施的联系汇率制度,美元兑港元存在正常浮动区间:7.75(强方兑换保证)至7.85(弱方兑换保证)。如果港元汇率触发强方兑换保证,香港金融管理局会买美元、沽港元,将美元兑港元稳定在不低于7.75的水平;如果港元汇率触发了弱方兑换保证,则进行反向操作,将美元兑港元稳定在不高于7.85的水平。
香港金管局此次出手港元,是因为近期港元兑美元汇率走强,触发“强方兑换保证”。为确保港元汇率稳定,香港金管局需要出手在市场上卖出港元,增加港元流动性,将汇率“拉回”浮动区间内。
IPO火爆成吸金主力推动汇率走强
港元兑美元汇率近期之所以会走强,主要是因为香港资本市场的活跃吸引大量资金流入。香港一外汇交易员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部分中国大型企业近期将在香港上市,增加了市场对港元的资金需求,提振港元汇率走强。
近期,网易、京东选择在香港二次上市,以及百度、携程等中概股亦有回港传闻,给香港市场带来持续关注度。据媒体报道,网易和京东此番两宗交易共计可筹资约50亿美元。其中,6月5日中午,网易在港第二上市公开认购正式截止,据部分证券公司分销商反映,由于市场的认购情绪火爆,导致全市场融资额度消耗迅速,甚至出现额度紧缺的局面。
同时,6月5日早间,港交所官网披露京东通过聆讯后的招股说明书,意味着其已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即将正式启动招股,并将在6月18日挂牌上市。
“网易、京东这种企业规模大,市场热度很高,股票认购就会非常火爆,进而带动融资,会冻结不少资金,进而抬高港元利率和汇率。同时,近期港股反弹持续,也吸引资金流入,进一步抬高港元汇率。”上述外汇交易员称。
据彭博报道,内地资金通过沪港通和深港通不断流入香港股市。本周以来,账户规模在50万元(7万美元)以上的经纪商、保险机构、个人等合格投资者平均每日进一步购入7.75亿港元的股票,已经连续35周净买入香港股票。
不过,上述外汇交易员认为,港元近期走强属于IPO项目推动,一旦大型IPO项目结束,港元利率和汇率就有望回归正常。
一行两会表态维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不少分析认为,在近期美国监管政策持续收紧,以及AH市场制度改革为中概股回归创造条件的背景下,未来中概股回归或进一步加速。对于中概股回归中国资本市场的选择,广发证券研报认为,美股中概股回归中国资本市场的首选更可能是港股。这是因为一方面,股权结构复杂、外资股东占比较高的中概股私有化退市成本较高;另一方面,若存在VIE架构,中概股采用“双重上市/第二上市”回归A股也面临一定限制;而根据港股上市新规,对于大中华为业务重心的公司,在港进行第二上市时,可保留现行VIE架构。
一行两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金融主管部门近日纷纷表态,坚定支持维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坚定支持香港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6月2日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撰文称,过去数天港元市场一直运作正常,港元息率维持低企,港元汇价保持稳定,根据数间大银行所提交的最新数据,过去数天的存款亦保持稳定。这些均清楚显示目前并没有大量资金流出港元或银行体系。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6月5日表示,未来除了进一步提升香港市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输血”和“造血”功能之外,促进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血液功能互换”会越来越重要,即人民币的国际化。今天,内地市场的“血液”相对国际市场还非常单一和集中,持债远高于持股、持内远大于持外、持外债远多于欠外债。相对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这种状况与中国当前已经达到的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极不相符,应该慢慢反过来,即从债东变股东,从持外币债权变成欠人民币债务。
本文地址:https://www.waihuibang.com/fxnews/149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