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预测之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汇率应当取决于两个国家之间一篮子同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一个国家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应当由汇率发生的相应变化所抵消,从而达到平衡的状态。因此,根据这个理论,当一个国家的价格由于通货膨胀而上升,那么该国的汇率应当贬值,才能恢复到平价的状态。
购买力平价的一篮子商品购买力平价中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是国内生产总值(GDP)涵盖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一个样本。它包括了消费品和服务、政府服务、机器设备和基建项目。更明确地说,消费品包括了食物、饮料、烟草制品、服装、鞋类、租金、自来水供应、汽油、电力、医疗用品和服务、家具和装饰品、家居用品、个人交通工具、燃料、运输服务、娱乐设施、娱乐和文化服务、通信服务、教育服务、个人保健服务和家庭服务、修理和维护的服务等。
“巨无霸”指数
购买力平价理论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经济学家的“巨无霸”指数①。“巨无霸”购买力平价是一个汇率,使美国的汉堡包成本和其他国家的汉堡包成本一样。比较这个汇率和实际的汇率,可以提供一些迹象,反映出一种货币是被高估了还是被低估了。例如,在2002年4月,美元兑加拿大元的汇率是1.57。在美国,一个“巨无舫”汉堡包的价格是2.49美元。而在加拿大,一个“巨无霸”的价格是3.33加拿大元,也就是2.12美元。按照这个理论,可以得出美元/加拿大元的汇率应该是只有1. 34,实际的汇率被高估了15%。
① 注: 巨无霸是麦当劳快餐店生产的一种汉堡包。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购买力平价指数
一个更为正式的指数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制定的。在购买力平价的一个联合项目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欧洲统计局分担了计算购买力平价的任务。有关各个货币兑美元是被高估或是被低估的最新信息,可以在OECD的网站(www.oecd.org)上找到。OECD会公布一份图表,列出了主要工业国家的物价水平。每一列表示了,在各个国家购买一篮子同类的消费品和服务,所需要花费的特定货币单位的金额。每当用本国的货币去表示一篮子有代表性的消费品和服务时,成本就是100个单位。然后,绘制出图表,去比较货币的购买力平价和它的实际汇率。这个图表会每个星期更新一次,以反映最近的汇率。对购买力平价的评估在一年内会更新两次,以反映对它的最新估计。购买力平价的估计,是来自OECD的研究成果;然而,不应该把它们视为最后的和最权威的数字。不同的计算方法会得出不同的购买力平价汇率。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02年9月的资料,美元兑加拿大元的汇率是1.58,而美国的物价水平相比加拿大的物价水平是122,转换成汇率就是1.22。根据购买力平价模型,美元兑加拿大元再次被大幅高估超过25%(毕竟与“巨无霸”指数得出的数字相差不是太远)。
购买力平价的局限性
购买力平价理论只适用于长期的基本面分析。购买力平价背后的经济力量最终会使货币的购买力达到均衡的状态。然而,这需要花费很多年的时间。一个典型的时间跨度要5~10年。
购买力平价的主要缺陷是,它假定可以轻易地进行商品贸易,没有考虑诸如关税、配额,或者税收。例如,当美国宣布对进口商品实施新的关税,国内生产商品的成本就会上升;但是,这些成本的上升并没有反映在美国购买力平价的图表上。
当权衡购买力平价时,还有其他的因素需要考虑:通货膨胀、利率差异、公布的经济数据/经济报告、资产市场、贸易流动和政治发展动向。事实上,在决定汇率时,购买力平价只是外汇交易者应当运用的多种理论中的一种。
本文地址:https://www.waihuibang.com/fxschool/fundamental/51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