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领衔央行超级周 汇市春季行情一触即发?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而随着美联储、英国央行等全球主要央行将在本周集中亮相,汇市的春季战役也可能将就此打响。本周,美联储、英国央行以及瑞士央行将相继公布利率决议,澳洲联储和日本央行则将公布会议纪要。此外,英国退欧的进程目前也依然悬而未决,英国首相特雷莎·梅计划本周将脱欧协议交由议会第三次投票表决,很可能再度引发英镑剧烈波动。
美联储3月货币政策会议本周召开!利率点阵图料将牵动人心
本周,美联储将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并公布最新利率决定,投资者希望找到有关美联储下一步动向的关键词:本轮美联储由“鹰”转“鸽”,究竟会在时间和程度上行至何处?
近期,美国陆续公布的经济数据参差不齐,这使市场对美联储在加息问题上将继续按兵不动的预期得到强化。市场数据显示,美国利率期货市场反映美联储2019年不会再有加息动作,甚至在2020年1月降息的概率已经达到25%。
美国债市的交易策略也正在出现一些明显变化,投资者已经开始抛售短期债券,转而买入长期债券。哥伦比亚基金公司Threadneedle基金经理Gene Tannuzzo认为,美联储在2020年恢复债券购买的可能性正在增加,因为经济风险日益上升,迫使全球央行转向更宽松的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今年所有美联储决议之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都将召开新闻发布会,不过考虑到利率点阵图一年仍只将发布四次,因此类似3月这样的季度性会议依然显得相对更为重要。去年12月的点阵图显示,2019年有两次加息。因此,投资者将关注本周的利率决议中点这图是否会下调加息预期。
文章指出,联邦基金利率期货已反映出明年初降息的温和可能性,官员们将力图避免就经济前景释放过于鸽派的信号,因为这可能会加强降息预期。经济预测报告和点阵图将可以帮助市场更好地理解FOMC的倾向。媒体经济学家预计点阵图将继续倾向于进一步加息,尽管没有12月份时的情境那么坚定。
摩根大通区增长放缓。
20位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在当前的背景下,英国货币政策委员会(MPC)的9位成员将一直同意维持0.75%当前利率水平不变。这和市场的预期也相符合,市场目前认为,英国央行只有到2020年5月之后才会采取行动。
亚洲的情况大致相同,经济增长也正在放缓。本周印尼、菲律宾和泰国的央行将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市场有兴趣知道印尼央行和菲律宾央行将怎么做,并将从中研判他们自2018年来积极升息的政策是否有任何放松迹象,”荷兰国际集团(ING)的Prakash Sakpal说。
媒体调查访问的13位分析师全数预计菲律宾央行将维持政策不变,可能会等到通胀达到目标区间后再伺机放松。
媒体调查显示,印尼央行料也将按兵不动,等待美联储进一步的动作。“我们认为印尼央行政策将维持不变直到第三季季末,我们预计届时央行可能升息25个基点,以与美联储的升息保持平衡,”瑞士信贷分析师称。
脱欧肥皂剧继续!英国议会本周或第三次就脱欧协议进行表决
英国脱欧的肥皂剧本周仍将继续。欧洲、中东和非洲经济学家团队周末撰文称,接下来一周,投资者关注焦点会再度投向英国脱欧。本周英国政府将就其脱欧协议举行第三次重要投票。如能得到议会批准,政府将在3月21-22日举行的欧盟峰会上提出短暂技术性延迟脱欧的要求。如果再度闯关失败,英国的命运将掌握在欧盟手中。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周日急于获得议会对其退欧协议的支持,希望利用威胁与承诺来说服怀疑者改变立场,以避免任何迫使其下台的行动。在英国议会表决支持推迟退欧之后,如果特雷莎·梅想带着什么进展去参加周四的欧盟峰会以换取更多时间,她只有三天时间来赢得议会对其退欧协议的批准。
英国工党党魁科尔宾(Jeremy Corbyn)则继续对首相施压。他表示,如果特雷莎·梅的退欧协议再度在议会闯关失败,则他可能再次发起对特雷莎·梅政府的信任投票。
特雷莎·梅警告,如果议会第三次否决她的脱欧协议,则英国可能长期推迟脱欧,并需要参与5月举行的欧洲议会选举。这个警告似乎正在促使部分议员转变立场。
但财政大臣哈蒙德(Philip Hammond)表示,特雷莎·梅尚未稳操胜券。“现在的情况是。。。有很多保守党人士改变了看法,他们认为其他选项更无法接受,转而认为首相的协议是实现脱欧的最佳途径,”他对媒体表示。当被问及政府是否已经掌握足够的支持票时,他表示,“还没有,仍在努力争取。”
许多保守党内的脱欧支持者表示,他们是否支持首相的脱欧协议,关键要看支持她组阁的北爱尔兰民主联盟党(DUP)的态度。
特雷莎·梅需要75位议员改变投票结果,才能让她的退欧协议获议会批准。她的退欧协议1月第一次闯关议会时,以230票的巨大差距惨败;3月12日的第二次闯关又以149票之差落败。
一些议员表示,北爱尔兰民主联盟党(DUP)10位议员的态度可能影响保守党退欧派团体的一大部分成员,但即便如此,特雷莎·梅仍可能需要争取一些工党议员的支持。
本文地址:https://www.waihuibang.com/fxnews/97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