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美元指数的三个误区
购买力平价下美国经济占全球比重是解释美元指数长期走势逻辑上更有说服力的指标,在短期内各国经济“比差”的情况下,美元指数的高位震荡仍将延续。
预测,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早在1933年,美国经济学家Albert Cowles便得出结论,即便是最成功的市场预测者,预测准确率也只是“比瞎猜的几率略微好那么一点而已”。近几十年来,又有各类研究调查来分析市场预测的准确性,但结果显示,由于金融市场已更加复杂,现在的预测并不比八十年前的更准确。
但是,即便是这样,也丝毫不损市场对预测的热情。一方面是因为市场参与者往往需要一个这样的“参考价”;另一方面是因为尽管预测结果可能会不尽如人意,但分析的框架和方式往往是有参考价值的。这就是为什么每年年初会有各种机构对各种类型的经济数据和市场数据进行预测。
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美元指数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对美元指数的分析往往是市场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在这些分析中,不乏逻辑清晰、结构严谨的佳作,但也有部分存在瑕疵。
误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忽略了美元指数是货币篮子,因此,在预判美元指数走势时,除了要着眼于美国的经济及货币政策情况外,还要考虑篮子中的欧元区、日本、英国等经济体。二是尽管认识到分析美元指数需考虑其他经济体的情况,但指标的选择不够严谨。对此,我们来具体分析。
误区一:美国经济数据转差会导致美元走弱
2018年,美元指数一枝独秀,其背后是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2019年,市场预计随着美国财政刺激政策的边际减弱、税改刺激效应减退,美国经济增长势头将逐步放缓,相应美元指数将承压下滑。
初看之下,这一逻辑并无问题。但汇率的本质在于比较。经济弱、货币弱这一逻辑需要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美国经济转差,但若其他经济体表现更为疲弱,则并不必然导致美元走弱。事实上,数据显示,美国经济转差的极端情况下,即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时,美元指数并不见得会走弱。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
实际情况是,由于这一比重的计算方式以美元为计价单位,因此,美元指数的波动必然会影响其占比变化。比如,当美元指数强时,其他经济体以本币计价的GDP规模折算成美元时会出现折价,那么,美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必然会提升,反映在图上,便出现了美元和美国经济占比的同步提升,但这并不能说明美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决定了美元指数的表现。
那么,如何剔除汇率因素的影响?IMF编制了购买力平价下的货币单位,以剔除汇率的影响。在此单位计量下,美国GDP占世界的比重在1999年后处于不断下滑的状态,2017年占比为15.28%。这与美元指数的走势明显不符。尽管如此,但这才是逻辑上更具说服力的指标。
正如前文所言,美国经济的全球霸主地位决定了预测美元指数的重要性,但这也造成了分析美元指数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笔者始终认为,具体的点位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分析的框架和逻辑。在分析过程中,如何抽丝剥茧、化繁为简,如何去伪存真,才是需要进一步深究并不断提升的能力。
在澄清上述误区后,笔者认为,尽管当前美国部分经济数据有一定放缓,且美联储官员也多次发表鸽派言论,暗示将下调年内加息次数,但除非欧元区在经历英国脱欧、法国“黄背心”事件、意大利是否触发过度赤字程序等风险事件后,经济能够企稳,相应货币政策也能出现边际进一步收紧的迹象,否则,美元指数的高位震荡仍将在短期内延续。
本文地址:https://www.waihuibang.com/fxnews/92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