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2个月 46万人失业 这个欧洲大国陷入71年来最严重经济衰退
3月以来蔓延的疫情对欧洲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4月30日,法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较上一季度下降5.8%,该国自1949年开始该项统计以来GDP季度最大降幅。
法国第一季度GDP下滑5.8%
据央视新闻,根据法国国家统计局(INSEE)当日公布的初步估计,该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较上一季度下降5.8%,这主要是由防疫限制措施导致的。
法国国家统计局称,这是该国自1949年开始该项统计以来GDP季度最大降幅,远远超过了2009年第一季度(下降1.6%)和1968年第二季度(下降5.3%)的数据。法国2019年第四季度的GDP也环比下降了0.1%,法国的GDP已连续两个季度缩水。《费加罗报》报道称,这表明法国的确已经陷入衰退。
法国国家统计局的这项评估与4月初法国央行法兰西银行发布的评估一致,后者预计法国第一季度GDP将收缩约6%。法国统计局指出,法国的家庭支出降低了6.1%,达历史新低,而商业投资骤降了11.8%。法国对外贸易也遭到打击:出口下降了6.5%,而进口下降了5.9%。
报道称,法国统计局没有发布对整个2020年的预测,但预估在封锁期间,法国经济每个月会下滑3个百分点,而封锁期后经济恢复“仍需要一段时间”。
据《费加罗报》报道,法国将于5月11日起逐步放松封锁措施,许多商店、餐厅及咖啡馆依旧因政策限制而闭门停业,只有理发店等部分行业可以从5月11日起恢复营业。
据新华社,法国总理菲利普19日表示,法国今年将面临1945年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预计经济将下降8%。菲利普说,预计法国经济今年将下降8%,这意味着国家财富将出现萎缩,“这是前所未有的,将产生重大影响”。
菲利普说,“禁足令”期间,法国整体经济活动下降36%,其中工业和建筑业分别下降43%和88%,餐饮业和酒店业则几乎完全停滞。
他表示,法国采取了大规模经济救助措施。截至目前,法国“部分失业”人数高达900万,政府为此提供了大约240亿欧元“部分失业”补贴。政府还为大约13万家企业提供由国家担保的贷款,贷款总额高达3000亿欧元。
法国三月份失业增幅创纪录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当地时间27日,法国劳工部研究统计局(Dares)公布的最新研究数据显示,新冠疫情的暴发对法国经济造成极大冲击,3月份失业人数在一个月间上升了7.1%。法国政府当天回应说,将采取措施迅速调整失业保险方面的措施。
据报道,3月份,法国注册的A类(完全没有任何职业活动)求职者人数增加了24.6万人,全法A类求职者总人数达到了373.2万人,法国失业水平重新接近了2017年9月的水平。
报道称,此次失业人数上涨涉及所有年龄段,但男性失业人数上升了8.6%,比女性的5.5%增幅更大。从行业上看,建筑及公共工程(BTP)、家政等服务业、旅游业、商业和演艺业的失业人数增加明显。
法国经济形势观察所(OFCE)近日估计,全民居家防疫隔离两个月使得法国失业人数增加46万人。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29日晚,据法国卫生总署确认,截至29日14时法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修正为128442例(前一天通报129859例)。医院死亡病例增至15053例,失能养老院的死亡人数增至9034例,总计死亡人数达到24087例,新增死亡病例427例。
目前确诊病例中住院接受治疗的有26834例,净减650例;其中有4207例在重症监护室,净减180例,这也是重症监护人数连续第21日下降。同时累计已有48200例治愈出院,较前日新增1314例。
疫情重创欧洲经济
据经济日报,德国近日公布的4月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和4月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均降至历史最低,分别从上月的35.0和31.7降至17.1和15.9;4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则从上月的45.4降至34.4,创11年来的新低。德国市场研究机构捷孚凯4月23日公布的报告预测,受疫情影响,5月德国消费者信心先行指数为-23.4点,环比骤降25.7点。
英国国家统计局2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英国3月零售额环比下降5.7%。斯洛文尼亚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游客数量较去年同期减少75%,零售收入较去年同期减少15.1%。
瑞士联邦经济事务秘书处24日说,目前瑞士有180万人申请部分失业,约占劳动人口的36%。该机构预计,2020年瑞士国内生产总值将萎缩6.7%。
爱尔兰财政部近日发表报告,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10.5%,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上升到7.4%。
统计数据显示,荷兰今年的财政赤字预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8%。荷兰财政大臣胡克斯特拉24日说,这是除战争以外荷兰从未有过的财政赤字。
目前,欧洲央行及欧洲各国政府均已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这些措施以增加流动性为主,旨在为企业、家庭和个人短期偿付提供支持。
本文地址:https://www.waihuibang.com/fxnews/145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