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PMI全面刷新纪录新低!欧元跌至一周低点 但更大隐忧凸显 欧元苦日子还没完?
周五(4月3日)欧元区各国公布的一系列PMI数据,均创出纪录低点,因疫情在欧洲持续蔓延,已经对欧洲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而欧元区各国在是否发行债券方面分歧明显,以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呼吁欧盟实施共同借贷政策,但是德国、荷兰和奥地利等富裕国家的保守派领导人则持坚决反对的立场。随着内部分歧加剧,市场担忧欧盟或存在解体的风险。
受欧洲经济数据大幅走差和欧盟内部分歧明显的影响,欧元兑美元刷新一周低点至1.0787,跌幅0.6%。
欧元区PMI显示经济萎缩10% 衰退仍可能进一步加剧
欧元区经济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滑坡,随着封锁措施的延长,经济萎缩可能进一步深化。
IHS Markit表示,其服务业和制造业月度衡量指标显示,经济年化萎缩幅度约为10%。该机构称,新业务、信心和就业指数全线下滑,“不久的将来情况不可避免地还会进一步恶化”。
本周早些时候公布的数据也十分低迷:制造业已陷入深度衰退,失业金申领人数暴增,德国还有数千家企业削减了工人工时。
周五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3月Markit综合PMI跌至29.7,比初步估算更为低迷。2月为51.6,数据远低于荣枯分界线。接受调查的几乎每一个国家的数值都创出了纪录低点。
包括酒店和餐馆的服务业指标报26.4,意大利仅报17.4。
“没有一个国家逃脱了严重的衰退,”IHS Markit首席商业经济学家Chris Williamson表示。“但是,意大利服务业PMI跌幅尤为剧烈,仅报17.4,也许可让其他国家了解,未来几个月随着停业和封锁措施范围扩大、实施力度增强,它们将会面临怎样的局面。”
大规模停工停产之下,意大利服务业遭遇史上最严重冲击
随着意大利封锁措施的影响显现,该国酒店、餐馆和其他服务业企业3月份遭遇历史性萎缩。
IHS Markit表示,服务业PMI指数大跌35个点,仅报17.4,远低于50的荣枯分界线。新业务和就业指数也创出了逾22年有记录以来的最大跌幅。
“对意大利经济而言,目前挑战极为艰巨,整个社会,产出、就业和投资遭受的剧烈影响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IHS Markit经济学家Lewis Cooper表示。
自3月初以来,意大利一直处于封锁状态,所有不必要的经济活动都已停止,大多数人员流动也已禁止。总理朱塞佩·孔特将限制措施延长至4月13日。
西班牙可能将全国封锁再度延长至4月26日
班牙机密报(El Confidencial)援引部长和政府高级官员报道,西班牙可能会将封锁时间延长至4月26日。报道称,最终决定可能在周末或周一做出,并可能不是最有一次延期。首相桑切斯还未就此事给出意见,报道说。
桑切斯于3月13日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在次日将该国置于全国封锁之下两周时间。后来将其延长至4月11日。
受疫情影响,西班牙3月服务业PMI创纪录新低。4月2日公布数据显示,西班牙3月失业人数增加30.2265万人,创历史最大增幅。
面对疫情欧元区内部产生严重分歧,欧盟或再次面临解体的风险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单打独斗令欧元区中经济水平较差的国家压力倍增,越来越多的国家呼吁欧元区拿出应对措施。
目前,已有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在内的9个欧盟国家呼吁欧盟实施共同借贷政策。但对于发行共同债务这一提议,德国总理默克尔却坚决反对,她认为欧盟应该优先采用欧洲稳定机制ESM,而非发行债务。
意大利总理孔特指出,这已经不是意见不同的问题,而是产生了直接而严重的对峙,意大利正在经历危机,死亡惨重,经济也受到严重冲击。我代表一个正在受苦的国家,不能犹豫。如果欧洲不能战胜这场史无前例的危机,欧盟这座大厦将会倾覆。
欧盟经济委员金蒂罗尼也发出警告称,如果欧盟成员国之间不能就疫情所带来的经济问题解决措施达成一致,如果欧洲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会因这场危机增大,那么欧盟有濒临解体的危险。
在意大利回击德国后,欧盟执委会主席4月2日就欧洲在应对疫情危机方面缺乏团结向意大利道歉,但承诺在应对经济影响方面提供更多帮助。
德国财长随后也表示,愿意向意大利提供快速金融援助,但是依然是默克尔所强调的欧洲稳定机制,而非意大利所诉求的发行债券。
德国财长Olaf Scholz表示,他愿意通过欧洲稳定机制( European Stability Mechanism)向意大利和西班牙提供快速、不官僚化的金融援助以抗击新冠疫情,不会附加与希腊等国在金融危机期间需要接受的同样条件。“ 不过,仍然会附带一些限制。他说,这笔钱必须用于支持卫生系统和劳动力市场的措施上。”我们将以一种适合的方式进行,“Scholz说。”这是紧急援助,不是关于未来的漫长探讨。
德国、荷兰和奥地利等富裕国家的保守派领导人迄今仍决绝接受与意大利等债台高筑的国家共同发行债券的想法。
北京时间17:49,欧元兑美元现报1.0805,跌幅0.49%。
本文地址:https://www.waihuibang.com/fxnews/143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