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快速蔓延全球严阵以待降息预期升温美元魅力褪色
路透北京2月28日 - 美元走势本周发生重大逆转,一改上周扬升走势掉头下跌,兑欧元跌幅超过1%。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迅速扩散,严重干扰国际旅行和供应链,加剧了人们对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可能会走向衰退的担忧。市场加大押注美联储降息,美元魅力褪色。
现在全球中国外每日新增病例已经超过国内,打破了将疫情控制在中国境内的希望。世界卫生组织(WHO)表示,在疫情面前没有哪国可独善其身。多国政府开始储备医疗设备,下令学校停课, 取消大型集会、包括体育赛事,争分夺秒遏制疫情的蔓延。
韩国是除中国外感染病例最多的国家,但韩国央行本周顶住压力 未降息,强调刺激政策选项有限,呼吁政府出台更多措施应对经济放缓。
目光投向英国,英国在与欧盟的谈判中走强硬路线,不愿为达成贸易协议而“放弃主权”,达不成协议的可能性上升。与此同时,英国新任财政大臣苏纳克可能推迟放松财政政策,英镑近来强势遭釜底抽薪。
展望下周,中国、美国和欧洲国家将陆续公布PMI,欧元区将公布通胀数据,更有美国非农就业报告登场。重要事件方面,美联储将发布经济景气褐皮书,澳洲和加拿大利率决议出炉,还有美英央行多位重要官员发表讲话。
**美元命运大逆转**
本周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多国纷纷确诊病例,打破了将疫情控制在中国境内的希望。目前疫情已经造成逾2,700人死亡,各国政府开始储备医疗设备 。世界卫生组织(WHO)表示,任何国家都不应认为自己能躲过这场疫情。
由于对疫情造成经济影响的担忧持续升温,市场预计美联储将大幅降息,这推动资金转向其他市场追求收益,美元兑欧元周四跌逾1%,遭遇近两年来最差单日表现。周五亚洲时段,美元兑欧元持稳于1.1001,仅略高于三周低位,料录得去年6月来最大周线跌幅。
周四交易商预计,美联储最早下个月开始降息的可能性一度超过70%, 在9月前可能大幅降息75个基点。期货定价显示,投资者目前预计美联储到年中时降息三次。美股连挫六日,道指狂泻逾千点创史上最大点数跌幅,加上美债收益率重挫,都削弱了美元的吸引力,投资者纷纷撤出。
“我们正看到美元的命运发生重大逆转,” Tempus, Inc.负责交易的副总裁John Doyle表示。
由于美国利率远高于10国集团中的其他国家,相比之下有更大的降息空间。德国商业银行分析师Thu Lan Nguyen表示,"降息预期增强,美国利率预期降幅远高于欧元区。"Nguyen表示,美元是否进一步回落取决于冠状病毒疫情对中国以外地区的信心和贸易的影响在经济数据上的体现。
货币市场的巨大变动也阻止了资金逃离亚洲及商品货币转投美元的势头。此前大跌的澳元和新西兰元周五企稳。今年澳新货币兑美元均下跌6%以上。澳元最新报0.6569美元,新西兰元报0.6292美元。
美元上周触及近三年高位,受助于其避险地位,以及投资者认为美国经济抵御冠状病毒疫情影响的能力相对较强。但自上周以来美元已累计下跌约1%,其避险吸引力已经消退。
“人们对于美元之前为何如此强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澳洲国民银行(NAB)驻悉尼的外汇策略主管Ray Attrill表示。“那就是,美国股市强劲上涨,美国经济表现好于全球其他地区,而且美国收益率极具吸引力。而目前所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存疑。”
**英国强硬谈判路线连累英镑**
英国本周四表示,希望在进入欧盟金融市场准入方面承担具有约束力的义务。伦敦是欧洲最大的金融中心,如果明年1月失去欧盟市场准入,它将面临被诸如银行、保险和资产管理等金融服务市场拒之门外的风险。
不过,英国高级国务大臣Michael Gove向议会表示,英国不会为了与欧盟达成贸易协议而“放弃主权”。英镑兑美元下滑0.2%,至一周低点1.2860美元,尾盘持于该水准附近。英镑兑全线上涨的欧元下跌逾1%,至0.8543英镑,为一个多月来最低水平。英镑兑避险的日圆也跌至两个月低点141.50日圆。
“英镑逆转了早盘的上涨,因为政府坚定地将不达成协议的可能性重新提上议程,以迫使欧盟在自适应校正过程中屈从于他们的意愿。”经纪商Monex Europe的外汇分析师Simon Harvey表示。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导,英国财政部官员告诉新任财政大臣苏纳克,他不能以首相约翰逊所希望的速度增加公共支出,同时保持低税收, 遵守财政部只允许借贷用于资本投资的新规定。
因此,苏纳克可能推迟放松财政政策,这给英镑带来了压力。增加支出的前景是最近几周英镑走强的主要原因,尽管有人担心英国可能不会在今年年底前与欧盟达成贸易协议。
衡量英镑隐含波动率的市场指标,从一个月至一年选择权合约均升至其今年高位附近。
货币市场已开始消化,如果经济数据恶化,且苏纳克不增加财政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英国央行为提振经济而降息的机率上升。市场已消化今年8月前利率从目前的0.75%下调25个基点的可能性。
本文地址:https://www.waihuibang.com/fxnews/139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