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已成投资风险!7万亿美元资管巨头宣布:主动投资将全面撤出动力煤
气候变化已成投资风险。
2020年1月14日,管理规模约7万亿美元的资管巨头贝莱德在致全球CEO的信中表示,全球金融业正处于大变局的前夜,很快气候变化将改变全球资产配置格局。
贝莱德更表示:“2020年,主动投资将全面撤出动力煤”。
贝莱德致客户信
来源:贝莱德官网
气候变化已成投资风险
贝莱德在信中表示,气候变化已成投资风险。
作为全球最多公司的“股东”,贝莱德可不只是说说而已,它会行使股东权力,敦促企业提升信息披露质量,管理环境、社会、治理(ESG)风险。如果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欠佳,贝莱德将认为企业没有充分管理ESG风险。
“如果一家企业未能有效解决重大社会关切问题,那么该企业的董事们就应该被问责。2019年,贝莱德对2700家企业的4800名董事投了反对票或暂缓表决票。如果企业或者董事可持续发展披露质量不佳,且沟通后未见改善,我们将越来越倾向于对管理层及其董事会成员投反对票。”贝莱德在致CEO的信中说。
为什么贝莱德要呼吁可持续投资?有两大原因:一是客户需求上升,二是作为被动投资者实际是“永久投资者”,必须敦促企业管理长期风险。
贝莱德亚太区董事长鲍哲钰对记者表示:“在过去几年,越来越多客户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对其投资组合的影响。气候变化几乎是贝莱德世界各地客户的首要关切议题,预计未来十年投资者对可持续发展投资的需求将会大幅上升。”
鲍哲钰进一步表示:“我们代表客户管理的股票持仓其实大部分是透过指数基金持有,所以基本上是永久股东。哪些上市企业会被纳入指数,其实是由指数供货商决定。当我们作为永久股东未能减仓的时候,更加肩负责任跟企业进行有效沟通,以了解他们是否对可持续发展相关风险作出了足够披露及管理,并且通过投票令企业明白他们需要对此承担责任。和其它投资团队一样,我们的投资督导团队也在不断向企业强调可持续发展相关风险的重要性。”
事实上贝莱德的ESG投资并不是只赚吆喝。
数据显示,ESG ETF和ESG指数基金规模过去两年从50亿美元增至260亿美元。2019年5月贝莱德发行的安硕ESG MSCI美国领导者ETF,成为过去十五年发行规模最大的ESG ETF。
主动投资退出动力煤
贝莱德在致客户的信中表示,主动投资将全面退出动力煤。
贝莱德表示,动力煤生产是一个高风险领域。行业的碳密度极高,经济效益却越来越低,行业受到的监管压力也越来越大。
“我们正在逐步退出动力煤投资。那些动力煤生产占其收入超过25%的企业的上市股债,将从我们的主动投资组合消失。我们计划在2020年年中,全面退出此类持仓。”贝莱德称。
同时,贝莱德还将排查其它高度依赖动力煤作为原材料的行业。此外,贝莱德的另类投资业务,也将会停止对以动力煤生产占其公司收入25%以上的企业进行直接投资。
目前,贝莱德主动管理的公开债券和股票投资规模达1.8万亿美元。
2019年ETF吸金超万亿元
作为全球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资产管理机构,贝莱德2019年保持了强悍的吸金能力。
贝莱德2020年1月8日宣布,截至2019年年底,旗下指数品牌“安硕ETF”全球管理规模超过2万亿美元,占据全球ETF市场份额的33%。2019年,安硕ETF管理的资产规模净增1850亿美元(折合12732.81亿元人民币)。
截至2019年年底,全球固定收益ETF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安硕ETF旗下的固定收益ETF占比超过47%。2019年,安硕ETF旗下固定收益ETF净流入1120亿美元。安硕ETF旗下因子ETF2019年净流入340亿美元。
截至2019年年末,因子ETF规模达1790亿美元。2019年,安硕ETF旗下可持续发展ETF净流入120亿美元。
贝莱德认为,中国是未来资管行业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贝莱德曾公开表示,将致力于成为中国一线的外资资产管理机构。
看好中国股票和债券
目前贝莱德在境内发行了多只私募产品,其中一只产品为指数增强型私募基金。
这只基金成立于2018年9月6日,2019年年初至12月中旬录得33.83%的收益,年化收益率略优于沪深300,但是波动率却小于沪深300。
据晨星数据,贝莱德旗下中国A股机遇基金K份额2019年录得收益42.48%,为同期美国发行的大中华区股票基金收益冠军。
近期,贝莱德在官网发布了2020年全球投资展望,贝莱德专辟一个章节论述中国机会。
“从战略部署角度,中国资产仍然具有吸引力。中国境内市场在全球指数中的比重持续上升。相比全球同类资产,我们预期中国股票及债券的回报处于区间高位,仍具备提供回报及分散风险的潜力。虽然中国股票波动较大,但是离散度较高,有望创造超额回报。”贝莱德在全球投资展望中说。
贝莱德亚太区董事长鲍哲钰表示,贝莱德已经与建行、新加坡国有投资机构淡马锡签署了非约束性谅解备忘录,三方在商议联合设立合资理财公司。
本文地址:https://www.waihuibang.com/fxnews/134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