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威尔口中已经失效的菲利普斯曲线到底有何价值?美联储可能做出了一个错误判断
要反映失业率与通胀的关系,我们通常会使用菲利普斯曲线这个指标。众所周知,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的历史走势,失业率下降往往预示着通胀率的上涨。然而,一直对通胀水平十分关心的美联储似乎要抛弃这个指标了。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曾经大谈自己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解,并指出:失业率与通胀之间的联系在50年前非常紧密,但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消失。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失业率如今徘徊在历史低点,而通胀仍然毫无起色。
不过在Alliance Bernstein前全球经济研究总监卡森(Joseph Carson)看来,现实与鲍威尔的说法恰恰相反:
“真实的菲利普斯曲线并不平坦,真正失效的是物价与工资间的相关性,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房价测量技术上发生的变化,而房价正是通胀指标中最重要的一项因素。”
卡森指出,在1998年,美国劳工统计局(BLS)对自有住房的测量进行了技术上的改革,导致不少经济指标的功能发生了转变。因为自有住房样本不足且不断减少,BLS的统计人员认为这一过程既耗时又徒劳,不再能够提供自有住房成本的准确读数。因此,BLS改进了方法,放弃了自有住房的样本,改为将租赁市场的价格数据与自有住房市场联系起来——即便这两个市场基本上是完全分离的。
在当时,这一技术改革并没激起太多反应或反对的声音。原因很简单,因为那时没有人知道(可能甚至连BLS自己的统计人员也不清楚)这一新测量方法最终代表的是什么。
然而,事后看来,这一变化对各方的影响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在经济增长的时候,房价在加速增长,而租金却涨势平缓。而实际上,将房价替换成租金的技术变革,造成的影响是物价通胀数据趋于“平坦”。
为什么这点很重要?
首先,在宣布菲利普斯曲线失效之前,政策制定者们需要先考虑所有可能影响物价与工资之间联系的因素。由于房价通胀的衡量方式已经发生了实质改变,比较1998年前后的通胀读数是没有意义的。房价不再计入通胀指标,才造成了菲利普斯曲线的失效,因为这移除了影响通胀指标的最大周期性驱动因素。
其次,企业都使用物价通胀指标(而不是其他指标),作为调整工资的标准,所以通胀指标与工资增长的联系紧密并不奇怪。在一定程度上,1998年后的物价通胀增速不如之前,因此从逻辑上讲,工资的增长速度也相应变慢。换句话说,“平坦”的物价通胀率导致了“平坦”的工资增长曲线,所以理论上,甚至更低的失业率也能导致工资上涨。
第三,物价通胀率与利率有着直接联系,在引入通胀目标以辅助指导货币政策之后,这种联系更为紧密。政策制定者尚未意识到,1998年通胀指标的技术变革和其与利率的直接联系,对整个经济与金融市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虽然很难证明这其间的因果关系,但自从1998年以来,美国经历了三次资产价格周期——其中两次是股价相对于GDP前所未有的增长周期,还有一次主要是房地产价格的爆发。一次资产价格的飙升可能只是偶然事件,但在20年里出现三次,这强烈表明了货币政策与此的因果联系。
因此,如果政策制定者错误地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已经失效,从而延长宽松货币政策周期,那么将对市场造成明显影响。事实上,菲利普斯曲线并非失灵,它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如今,最重要的价格信号主要通过资产市场传递,从这个角度讲,美联储现在很应该把货币政策的重心从维持价格稳定,转移到维持金融/市场稳定上。
本文地址:https://www.waihuibang.com/fxnews/133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