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两大央行决议来袭、重磅数据恐影响市场
过去一周重磅事件频发,中美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英国保守党在大选中大获全胜,美联储举行年内最后一次会议。展望本周,投资者将迎来多家央行决议,其中英国央行和日本央行决议最受关注。经济数据方面,欧美将公布众多关键数据,其中美国GDP和PCE通胀指标预计将引发市场震荡。此外,投资者将继续关注中美贸易走势和英国脱欧动向。特朗普弹劾案方面,本周美国众议院全体将就弹劾条款举行投票表决,决定是否正式弹劾总统,投资者对此将予以重点关注。2020年度财经日历实物版台历限量发售,先到先得中美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
北京时间上周五晚间,中美官员均表示,双方已达成一阶段贸易协议。该贸易协议将包括美国降低部分中国关税,并暂停定于上周日生效的额外关税。中国方面则同意增购美国农产品。
美国总统特朗普发推称,作为美中贸易协议的一部分,美国不会对中国加征新关税。特朗普还表示,第二阶段贸易协议的谈判将“立即开始,而不是等到2020年大选之后”。
与此同时,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证实,美国将对价值约25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维持25%的关税,同时将价值1200亿美元的产品关税降至7.5%。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随后还表示,特朗普同意无限期推迟原定12月15日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措施;美中贸易协议可能将于明年1月的第一周在华盛顿签署,预计不会是元首级的签署;美中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将无限期地持续下去。
中国方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上周五晚间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宣读了中方关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声明。声明指出,经过中美两国经贸团队的共同努力,双方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原则的基础上,已就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
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12月14日强调,中美就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是“历史性的”,利好全球发展。
姆努钦说,对全球最大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和中国而言,需要更平衡的贸易关系和更广泛的货物流通。中美就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促使两国贸易关系更加平衡,这有利于全球发展。他表示,对两国达成的一致感到高兴,并期待推进到下个阶段。
中美贸易战降温,双方宣布达成“第一阶段”协议,美国降低一些关税,以换取中国增购美国农产品和其他商品。这项期待已久的协议可能会缓和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并让投资者松一口气。数月来,投资者一直担心一场全面的贸易战会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压力。
分析人士表示,中美双方达成的贸易协议缓解了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的紧张关系,可能有助于提振明年的企业利润和全球经济。这对股市来说是个利好消息,也意味着分析师可能会上调对2020年股市的预期。
然而,政策分析人士表示,两国之间仍然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将继续成为关注的焦点,并可能成为市场波动的一个源头。
两大央行决议来袭
本周日本央行和英国央行将公布利率决议,预计将对日元和英镑走势产生影响。
日本央行将在周四率先公布决议,预计该央行将按兵不动。日本央行几年来一直将利率维持在-0.10%不变,因为它的目标是在不太伤害银行的情况下提振通胀。日本央行还计划通过设定10年期债券的收益率来降低长期借贷成本。
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一直为出台更多刺激措施敞开大门,但只是微调了日本央行将利率维持在低位的承诺。这家总部位于东京的机构可能会在今年最后一次会议上维持利率不变。
美银美林(BofAML)上周五发布日本央行会议前瞻称,该行扩大宽松规模的门槛极高,本周料将继续维持利率不变。
美银美林分析师表示:“日本央行料将在2019年的最后一次政策会议上继续按兵不动。近期的数据已经展现出经济活动放缓迹象,考虑到现有货币政策影响的扩展程度,目前日本央行进一步放宽政策的门槛已经非常高。”
该行分析师补充道:“我们认为继续扩大宽松的概率极低。日本政府近期宣布的紧急财政刺激方案应该会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在获得额外的喘息空间后,日本央行应该会维持对2020年经济逐步复苏的预期。”
高盛(Goldman Sachs)上周四发布研究报告指出,美元/日元暂时持稳,削减了日本央行的政策压力,本周会议料将继续按兵不动。
高盛分析师表示,他们预期日本央行本周将会继续按兵不动,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政策利率。相信日本央行将会表达经济走势适度扩张的观点,即便10月数据表现疲软。
高盛分析师补充道:“我们认为日本央行将继续按兵不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美元/日元近期一直持稳于108-109附近,美联储已经暂停了一段时间内的降息举措,因此日本央行进一步降息的压力已经下降。”
北京时间周四20:00英国央行将公布12月利率决议。市场当前普遍预期英国央行将维持利率水平0.75%不变。
英国央行两名成员在11月投票支持降息,令市场感到意外。尽管经济状况不断恶化,但英国央行可能会在今年最后一次会议上将利率维持在0.75%不变。
MAF Global Forex机构外汇分析师Marc Andre Fongern指出,压倒性的大选结果消除了英国政治不确定性,至少是当前的不确定性,由此英国央行在可预见的未来中降息一次的概率很可能降低,预期英镑将变得显著更有弹性,但基于贸易谈判接踵而来,预测英镑的上行潜能有限。
贝伦贝格预测英国央行至2020年9月将加息,至2021年年末前完成另一次加息。
据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尽管官方数据显示英国经济增长停滞且通胀率低于2%的目标,但英国央行将于周四维持利率在0.75%不变,这将是12月12日英国大选以来的首次政策会议。
除了英国央行利率声明之外,另一个市场关注的话题将是谁将接替卡尼成为下一任人选。
当前英国央行行长卡尼的任期已经延至2020年1月末,预期新的行长人选将在之后数日公布。据悉原英国央行副行长夏菲克(Minouche Shafik)是英国政府青睐的英国央行行长人选。
央行方面除了英国央行和日本央行利率决议之外,本周印尼央行、瑞典央行、挪威央行、墨西哥央行和泰国央行都将公布利率决议,建议留意年末措辞声明的变化。
美国GDP和PCE通胀指标来袭
本周欧美将公布大量关键数据,其中美国定于周五公布的GDP数据和PCE通胀指标最受关注,预计将引发市场波动。
RJO Futures高级市场策略师Phillip Streible指出,本周将是今年最后一个完整交易周,这意味着仍然有“可观的交易量”和“可观的参与者”。
黄金的走势将在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本周的经济数据,周五美国将公布的关键数据是美国GDP和个人消费支出。道明证券大宗商品策略师Ryan McKay警告称,这可能会导致市场震荡。
上周公布的美国11月CPI环比增长0.3%,同比增长2.1%,好于预期,提供美联储按兵不动的理由,本周美联储最青睐的通胀指标――核心PCE的公布将给到再一次证明。
当前美联储设定的核心PCE目标位为2%,10月这一数据环比增长1.6%,不及目标位。
当前市场预期11月核心PCE环比增长0.1%,若实际数据好于预期,认为将继续提供美元多头一丝扶助。
美国第三季度GDP年化增长率的修正值出人意料地升至2.1%,高于最初公布的1.9%。终值可能会录得类似的数字。许多交易员将会因圣诞假期而离开,在市场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任何变化都可能对市场产生影响。
FXStreet分析师Omkar Godbole上周五撰文指出,定于周五发布的美国第三季度GDP数据可能对金价产生影响。
美联储12月11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1.5%至1.75%不变,符合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当天在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例会后发表声明说,美联储当前的货币政策立场是合适的,能够支撑美国经济持续扩张、就业市场强劲增长以及通胀水平处于“对称性的2%目标”附近。
美联储自今年7月以来已经3次降息,降息幅度为75个基点。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考虑未来升息前,他倾向于让通胀上升,并将其维持在高于美联储目标的水平。
关注特朗普弹劾案
当地时间上周五,美国国会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投票通过了针对总统特朗普的弹劾条款,两项弹劾条款分别是“滥用职权”和“妨碍国会调查”。本周美国众议院全体表决通过弹劾条款,如通过弹劾条款,特朗普将成为美国史上第三位正式被众议院弹劾的总统。
12月13日,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投票通过弹劾条款。在表决结果上,两党阵营立场分明。23名民主党议员全部支持弹劾条款,17名共和党议员全部投了反对票。
据美联社报道,本周美国众议院全体将就两项弹劾条款举行投票表决,决定是否正式弹劾总统。
在众议院,民主党占多数议席,只要有一项弹劾条款获得简单多数支持,特朗普将正式受到众议院弹劾。
按照美国宪法规定,弹劾案由众议院提出,在参议院审理。参议院需要至少三分之二的议员支持弹劾,特朗普才会遭到解职。
目前共和党在参议院100个席位中占据53席,民主党占据45席,另外还有2名独立派人士。换言之,只要共和党内无人倒戈,弹劾案就不会在参议院通过。
按照目前的时间表,参议院有可能在明年1月开始审理。
据CNN当地时间12月14日报道,美国国会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特朗普总统亲密盟友、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表示,他将竭尽全力在共和党领导的参议院迅速结束弹劾特朗普调查。
自数个月前弹劾调查启动以来,民主党人一直谴责称,特朗普在7月与乌克兰总统通电话时要求对方调查其选举对手拜登的举动损害了美国宪法,破坏了国家安全和2020年大选的诚信。
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麦康奈尔12月12日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表示,“将总统赶下台的可能性为零”。他还补充道,希望在明年的参议院审判中,不会有任何共和党人倒戈。
今年8月,美国一名情报界人士匿名检举特朗普7月在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话时,要求对方调查美国民主党总统竞选人拜登及其儿子等。国会众议院民主党人9月启动针对特朗普的弹劾调查。
本文地址:https://www.waihuibang.com/fxnews/131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