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经济因素成特朗普明年大选绊脚石?经济模式显示其将一举夺魁 美元有望延续涨势
共和党在两个经济强州的选举中失利,这表明对美国选民而言,经济增长并不是全部。但是根据预测大选胜者的经济模型显示,美国持久不坠的经济扩张,将使美国总统特朗普有望在2020年赢得连任。周四(11月7日),受国际局势向好影响,美元录得近三周高点至98.23。而共和党的占优,有望为美元的持续上涨提供支撑。
在非大选年的中期选举中,民主党本周在弗吉尼亚州和肯塔基州取得重大胜利,二三十年来首次同时控制弗吉尼亚州参众两院多数席位,并击败肯塔基州共和党州长(尽管他尚未承认)。这给打算2020年谋求连任的总统特朗普,以及试图借助就业或收入数据预测他胜算的分析师敲响了警钟。
从基于经济状况预测选举结果的选举模型来看,情况不该是这样。根据这些模型,景气良好时选民更可能把经济增长归功于执政党--在弗吉尼亚和肯塔基州,正是特朗普的共和党。
无论是穆迪分析基于各州个人财务、股票和就业数据的模型,还是Oxford Economics基于通胀和收入增长数据的模型,都预测特朗普将在2020年获胜。
自2017年以来,这两个相邻的州均呈现就业增长、收入上升和房价上涨局面,大致反映了美国经济处于有史以来最长连续增长期的整体趋势,并不是离群值。
美国劳工统计局周四发布的最新州数据显示,弗吉尼亚州第二季度经济增长1.9%,处于中等水平,肯塔基州增长1%。两个州的个人收入均比2016年末增长10%以上,弗吉尼亚州失业率是全美最低水平之一。
周二选举结果促使一些华尔街分析师重新评估了对明年选情的预测。
AGF Investments首席美国政策策略师Greg Valliere表示,尽管全国经济形势可能仍有利于特朗普,但州一级的选举结果揭示了选民还有其它担忧。耶鲁大学教授、美国大选经济模型之父Ray Fair也曾说过,这次的考虑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无可否认,经济模型不可摒弃。例如,肯塔基州除州长外基本上还是共和党人的天下。该州的个人收入增速还落后于全国大部分地区。阿片类药物危机在这两个州都是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数据显示,在弗吉尼亚州,此类药物使用过量情况自特朗普就职以来有所上升,肯塔基州则有所下降。
前纽约市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考虑竞选美国总统
前纽约市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再次考虑2020年竞选美国总统,他的一位顾问表示,因布隆伯格担心目前的这些民主党候选人将无法击败特朗普。
现年77岁的布隆伯格,曾在今年早些时候考虑参加总统竞选,但之后还是决定不参选,并转而支持民主党重新入主白宫的努力。现在,他可能再次亲自站出来对阵特朗普。
布隆伯格的顾问Howard Wolfson在一份声明中称,我们现在需要完成这项工作,并确保特朗普被击败。但是迈克尔越来越担心,目前参选的候选人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布隆伯格将基于其担任美国最大城市市长、打造自己企业、以及通过慈善活动为全球事业做出贡献这些经历来展开竞选。基于他的成就、领导才能以及他将人们团结在一起推动变革的能力,迈克尔将能够与特朗普对决并赢得胜利。
经济模型显示特朗普将赢得2020年大选
根据一些曾预测谁将入主白宫的经济模型,美国持久不坠的经济扩张,将使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有望在2020年赢得连任。耶鲁大学教授Ray Fair 、Oxford Economics Ltd.和Moodys Analytics Inc.的预测,是基于特朗普会得益于稳定的经济增长,历史上最紧俏的劳动力市场和有限的通货膨胀。但一些民意调查却有不同看法,这些民意调查显示,在弹劾调查和政治两极化的情况下,他的不支持率徘徊在54%左右。
政府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三季度经济增长1.9%,失业率接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最低水平。尽管制造业受到国际争端的伤害,但消费者仍在花钱,表明选民对经济仍然充满信心。调查显示,选举年衰退的可能性仅为27%。
选举模型有可能出错。他们在过去的总统任期周期中犯过错误,而且大多数没有考虑到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例如丑闻或政策,这些可能在特朗普寻求连任时脱颖而出。它们还认为,经济表现可能令白宫现任总统受惠,但实际情况可能未必如此,如果选民考虑到特朗普发动的国际争端的影响,或者考虑到中产阶级的收入增长相对缓慢。
Oxford Economics经济学家Gregory Daco和 James Watson表示,非经济因素可能在这次选举中扮演举足轻重的作用,包括政策和政治发展(例如弹劾调查)以及种族、性别和好感等因素。
国际局势的发展对美国和全球经济都是好消息,短期内也对美元有利。事实证明,近期美国的数据并不像人们担心的那么糟糕。虽然经济增长在持续放缓,可是市场对经济衰退的担忧慢慢减弱。有分析师称,如果2020年民主党入主白宫,将会利空美元。随着市场加大对美国政局的关注度,共和党的占优则会助力美元上涨。
本文地址:https://www.waihuibang.com/fxnews/128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