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喊话:起码降息200基点!前美联储大佬怒怼
美联储“噤声期”不愁没看点,周三(9月11日)特朗普在推特上表示,美联储应该“将我们的利率降至零或更低,然后我们应该开始为我们的债务再融资。”这一说法超出了他此前的抨击及降息一个百分点的要求,呼吁美联储将基准利率陡然下调2个百分点。美联储前官员Roberto Perli怒怼:特朗普这是 “灾难的配方”。
特朗普称美联储应降息至0甚至更低
特朗普周三在推特上表示,美联储应该“将我们的利率降至零或更低”,他这是在敦促美联储将利率降到通常经济衰退或持续疲弱增长期才见的水平。
特朗普在2020年的大选民调中落后于几位民主党参选人,且美国人担心明年陷入经济衰退,因而总统在试图转移任何经济弊病的责任。他一再指责美联储和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在2018年过快加息,从而在国际贸易局势紧张期间束缚了美国经济。
特朗普在推文中写道,“没有通货膨胀!都是因为鲍威尔和美联储天真地不允许我们做其他国家已经在做的事情”,“我们因为这些‘笨蛋’失去了一生一次的机会。”
其他国家的货币当局如欧洲央行、瑞士央行和日本央行均制定了实际低于零的利率政策,以此作为刺激贷款需求和经济低迷的一种手段。 美联储当前的基准利率为2%-2.25%,今年7月31日下调了25个基点,这也是自2008年在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期间将利率降至零以来的首次降息。
美联储前官员怒怼:特朗普这是“灾难的配方”
美国总统特朗普周三要求美联储将利率“降至0或更低”这番话立即引来各方质疑。
前美联储经济学家、美国研究机构基石宏观Cornerstone的分析师Roberto Perli 评论道,“这是灾难的配方,如果美联储开始无限制地为债务支出融资,那么利率最终将变得极端,看看津巴布韦。”
像美联储这样的独立央行不会出于国家预算的债务融资成本需要而设定利率。他们调整利率的根据,是他们认为怎样才对整体经济最有利。在美国,美联储必须追求国会制定的具体目标: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胀。
当然,利息成本占美国联邦预算的较大部分,并且预计将以令人担忧的速度上升。较低的利率可以减轻这种负担。同时,作为全球投资者最安全的避风港,美国的利率为什么比日本甚至希腊这样的国家都要高,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芝加哥Grant Thornton的首席经济学家Diane Swonk表示,美国的失业率正接近50年低点,同时,经济增长虽然放缓,但仍然表现良好。如果美联储真的这样做,那么市场就不得不怀疑这个世界是否比我们想象的要糟糕得多,这可能会导致经济衰退。
一段时间内降低政府融资成本可能不错。但如果这意味着将利率设定得太低、太久,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会产生金融泡沫和高通胀。不过,特朗普的提议并非前所未有。
在二战期间,美联储应财政部的要求,同意人为压低利率以帮助政府在战争中承担大量债务。但那时候也伴随着政府资助的工业产出同样惊人的扩张。
战后,随着产出下降,低利率导致价格大幅波动。从1946年到美联储重获独立性的1951年,美国CPI通胀平均为6.5%,其中1947年峰值接近20%。
美国已在进行再融资
政府,特别是美国政府,不能像家庭或企业那样简单地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方法对其债务进行再融资。美国财政部的债务余额超过22万亿美元,并且随着各种期限国债到期,财政部也一直在进行再融资。财政部每周发行短期票据,并在每个季度更替大部分长期债务。
特朗普还提出,“我们然后应该开始为我们的债务再融资。利息成本可能会被拉下很多,同时还可以大幅延长期限。”
但这个想法是有缺陷的。即使利率急剧下降,美国财政部也没办法加速再融资步伐,直接在二级市场购买尚未到期的国债、以新发行的债务取代,不仅难度大,代价也可能不菲。例如,某些面值1美元的国债赎回时就需要高达1.40美元。
虽然政府可以以低于大部分现有债务利率的水平发行债券,但它也将不得不支付高额溢价才能回购并将一些旧债券退市,这一做法实际上会地抵消经济利益。
最近,随着利率再次下降,财政部已经开始探索发行超长期债务的想法 —— 50年期和100年期债券 —— 以长期锁定今天的低利率。但是,将更多债务转为更长期限,可能会迫使政府支付更高票息,否则投资者对这些证券缺乏兴趣。
长期主权债收益率包含投资者对长期增长和通胀的预期。因此,欧洲和日本的负收益率反映了非常糟糕的经济前景。
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财政部无法零利率借钱的事实也标志着美国的相对经济实力。
未来利率期货显示,截至9月12日,美联储9月18日利率决议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并未受到特朗普推特的影响,依旧高达93.6%,降息50个基点的概率仅为6.4%。
周四欧洲央行将公布利率决议,还会有美国CPI数据出炉,投资者需要重点关注;此前,素有恐怖数据之称的零售销售数据将在周五公布,也是本周的重要看点,投资者也要多留意。
本文地址:https://www.waihuibang.com/fxnews/122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