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游戏不好玩!政敌意外联手萨尔维尼被踢出局 有了亲欧新政府意大利会更好吗?
去伦敦看卫兵换岗,去罗马看政府换届。这是欧洲的一句老笑话。挖苦得也没错,二战之后的意大利政府平均每8个月就要换一茬。
9月5日,意大利总理孔特(Giuseppe Conte)领导的新一届政府在罗马宣誓就职,随后举行首次内阁会议,欧盟第四大经济体持续了一个月的政治危机宣告结束。
五星运动和民主党令人意外地携手执政,这次政坛巨变的始作俑者联盟党则被踢出局。现在,令人头疼的麻烦制造者萨尔维尼(Matteo Salvini)回家了,意大利有了一个更亲欧洲的政府,布鲁塞尔终于可以松一口气。
而这一切转折,则离不开一个幕后推手——2016年下台的前意大利总理伦奇(Matteo Renzi)。
“对我而言,与五星运动结盟是一项巨大的牺牲,”伦奇在当地接受采访时毫不掩饰地说,“我这样做只是为了让萨尔维尼回家,并拯救意大利经济。鉴于目前欧洲局势,加强欧盟非常重要,但只要萨尔维尼在,意大利就无关紧要。”
想当总理的萨尔维尼马失前蹄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去年6月意大利大选,包括中左翼的民主党在内的传统大党惨遭选民抛弃,新崛起的极右翼政党联盟党和极左翼民粹政党五星运动组建执政联盟,无党派人士孔特被共同指派任总理,两党领袖均出任副总理。
联合政府执政才一年出头,但是就移民、税收等诸多议题均政见不合。最关键的是,在这一年间,两党势力此消彼长,五星运动在去年大选中得票比联盟党高出近一倍,但在执政期间民意支持率却节节下滑,该党领袖在联合政府内的存在感也越来越弱;萨尔维尼的联盟党则支持率日渐高涨,在今年5月欧洲议会大选中获得的投票份额达到34%,独拔头筹。
形势显示,一旦重新大选,联盟党很有可能摆脱五星运动而单独执政,或在一个更志同道合的小党派支持下建立一个极右翼政府。
机不可失。今年8月初,联盟党党魁、副总理兼内政部长萨尔维尼宣布联盟执政基础不复存在,发起针对总理孔特的不信任动议。孔特随即辞职。萨尔维尼意在借此推动提前大选,以便联盟党凭借高涨的民意支持率单独执政。
但他万万没料想到的是,五星运动党竟然转向了他们昔日共同的敌人——民主党。
最关键的转折点发生在8月11日。伦奇当时接受意大利媒体采访时突然宣布, 他已经准备好改变他对五星运动的立场。这个大转弯表态完全改变了局势。要知道在那之前,伦奇与五星运动党魁迪马约(Luigi Di Maio)简直不共戴天,经常极尽所能互相攻击。
44岁的伦奇当年从佛罗伦萨市长任上成功当选意大利总理,曾被舆论捧上神坛誉为“政坛神童”,到2016年却重重摔下,被迫辞去总理职务,2018年又让出了民主党党魁之位,至今仍在不受选民欢迎的政客之列。但是,在民主党内部,他的号召力还是非常之强,甚至超过现任民主党党魁。
至于五星运动,自上次大选至今已失去近一半选民支持,而且根据该党内部规定,大多数现任议员都面临任期限制,再次大选必被扫地出门。
一方一心想把萨尔维尼送回家,另一方生怕提前大选前途难保,双方一拍即合,同意合组新政府以避免提前大选,组阁谈判立即展开。8月29日,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授权孔特组建新政府。
萨尔维尼被政敌打了个措手不及,悔不当初。他袭击新政府称,新政府得以组建,是源于对放弃权力的恐惧。双方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对联盟党的仇恨”。他还预测新的联盟不会持久。
说什么也没用了,一个月前还如日中天的联盟党现在只能站在反对派位置。
意大利重归欧盟怀抱
在新一届意大利政府内阁中,21位部长有10位来自五星运动,9位来自民主党。外界相信,新内阁成员的选定意味着新政府将采取更加向欧盟靠拢的政策。
无党派技术官员、移民事务专家拉莫尔杰塞被任命为内政部长,取代此前萨尔维尼的角色,显示新政府在移民问题上将采取温和立场。
迪马约这次出任外交部长,他在上届政府中的经济部长职位,现在交给了欧洲议会经济事务委员会主席、民主党人瓜尔蒂耶里(Roberto Gualtieri),此人在2018年协商放松欧盟关于向存在坏账问题的银行提供国家援助的规定期间曾发挥很大作用。
新政府还吸收一名左翼小党派人士斯佩兰扎出任卫生部长,以帮助巩固执政联盟在议会的多数地位。瑞银全球财富管理意大利首席投资官Matteo Ramenghi指出,尽管执政联盟在参议院只拥有微小多数优势,但预计可以赢得下周举行的参众两院信任投票。
根据此前两党发布的26条共同政策主张,2020财政年度扩张性预算将是新政府的首要议程,两党承诺不会因此危及公共财政。
政策纲领还强调社会公正,承诺引入最低工资,避免明年1月提高增值税,同时增加教育、科研和社会福利支出,并承诺将向欧盟施加压力,以减轻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和马耳他等“前线”国家应对移民潮的压力。
评级机构标准普尔指出,意大利面临信用等级下调压力,需要改变政策以缓解压力,新政府的组建可能为重要政策转变铺平道路。
本文地址:https://www.waihuibang.com/fxnews/121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