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党领袖或无缘组建临时政府 英镑未受影响反因零售数据利好回升
英国反对党工党的领袖科尔宾近期提出组建由其领导的临时政府以阻止无协议脱欧后,却收到了不少反对声音。自由民主党领袖乔·斯文森在最初就表示科尔宾的计划毫无意义。这使得英国脱欧过程中的政治走向更加充满了变数。
来自自由民主党领袖的反对
在科尔宾提出这个想法后,反脱欧团体迅速调整了立场,希望阻止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脱欧战略的议员之间出现了分歧。尽管苏格兰民族党、威尔士民族党和绿党表示,他们将接受科尔宾的提议,但自由民主党领袖乔·斯文森(Jo Swinson)提出了一项与之竞争的计划,即由保守党资深人士肯·克拉克(Ken Clarke)或工党的哈里特·哈曼(Harriet Harman)的担任临时政府领导。
斯文森最初就对科尔宾的计划表示敌意,称其“毫无意义”,此后,自由民主党被广泛敦促重新考虑。工党的安吉拉·瑞纳称自由民主党领袖“幼稚”,苏格兰民族党领袖尼古拉·斯特金批评她的立场“愚蠢”,绿党议员卡罗琳·卢卡斯以个人名义呼吁斯文森重新考虑她的立场。
与此同时,自由民主党最新议员萨拉·沃拉斯顿(Sarah Wollaston)似乎比斯文森走得更远,她表示,支持科尔宾避免无协议退欧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斯文森随后向科尔宾发了一封措辞更为微妙的信,同意与他会面进行谈判,但不排除支持他担任看守政府领导人的可能性,前提是他能够阻止英国无协议脱欧。
此外,她向科尔宾提出挑战,要求他找到必要的8名保守党议员,以使他提出的组建临时政府、推迟英国脱欧并举行大选的提议获得成功。
在阐述自己的计划时,斯文森表示,她更倾向于通过立法要求延长《里斯本条约》第50条,以便举行第二次公投,而留欧也是一种选择。
她的下一个选择将是对约翰逊进行不信任投票,然后“组建一个紧急政府,由一位在众议院有信心、将阻止无协议脱欧的人担任首相”。
她后来公布了致科尔宾的信,信中表示,她随时准备与任何人合作,阻止约翰逊及其强硬的无协议脱欧计划。
但她表示,“无论我的政党如何投票”,科尔宾仍需要至少8名保守党议员支持他的竞选,因为一系列独立人士不太可能支持他。
政治对手的支持
但是,科尔宾的一些政治对手正为支持他敞开大门,因为这可能阻止无协议脱欧的最后一招了。
沃拉斯顿表示:尽管她认为组建科尔宾政府这个结果要比直接无协议脱欧更好一点,但她也没有信心可以成功。
如果斯文森最终决定支持科尔宾的竞选,自由民主党人可能会在这个问题上产生分歧。今年夏天加入自由民主党的前工党议员、尖锐批评科尔宾的楚卡?乌穆纳(Chuka Umunna),可能会反对任何让科尔宾入主唐宁街的方案。
科尔宾的提议并没有立即被一些保守党议员否决。支持第二次公投的前保守党部长古托?贝布(Guto Bebb)表示:我确实认为,那些曾表示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阻止无协议脱欧的人,必须认真对待这类提议。
他补充称:因为可以肯定的是,杰里米·科尔宾(Jeremy Corbyn)领导的短期政府造成的损害,要小于无协议脱欧对一代人造成的损害。
三位保守党人——多米尼克·格里夫、奥利弗·莱特文和卡罗琳·斯伯曼——以及现独立的前保守党人尼克·博尔斯——都同意与科尔宾会面,讨论阻止无协议脱欧的可能途径。尽管斯伯曼明确表示,在任何情况下,她都不会投票选举科尔宾为总理。
对科尔宾的计划最积极的是卢卡斯和斯特金。斯特金在爱丁堡边缘报(Edinburgh fringe)的一场活动上表示,她在上两次选举中都主张用进步的方式取代保守党政府,“我希望我们也能参与其中”。卢卡斯也表示支持,但他继续挑战科尔宾,称如果他的计划失败,他将支持另一位领导人。
民族党领袖利兹·萨维尔-罗伯茨(Liz Saville-Roberts)表示,她所在的政党愿意支持联合政府,谁领导联合政府并不重要,但第二次公投应该是首要任务。如果有必要,科尔宾应该下台,以确保公投如期举行。
但英国交通大臣格兰特·沙普斯(Grant Shapps)对任何想要支持联合政府以阻止无协议脱欧的保守党议员进行了严厉谴责,称他们是在拿国家安全和经济稳定冒险。他表示:任何一位保守党议员哪怕只考虑让杰里米·科尔宾入主唐宁街一分钟,都是不可取的。任何保守派都应该非常、非常认真地考虑这件事。
独立改革组织(Independent Group for Change)的领导人安娜·苏布里(Anna Soubry)表示,她的议员中没有人会支持科尔宾,独立人士海蒂·艾伦(Heidi Allen)、伊恩·奥斯汀(Ian Austin)和克里斯·莱斯利(Chris Leslie)都不赞成这个想法。
英镑依旧运行于过去两周以来的震荡箱体之中,虽然零售数据好于预期,可并没有更多的多头反转信号。但考虑到近期英国议会休会,暂无关于“脱欧”前景的负面消息释出,英镑也暂时没有下行动力。
本文地址:https://www.waihuibang.com/fxnews/118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