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主管谈套保大亏:企业高层逐利心态难扭转
企业外汇套保亏损,除了企业自身投机等之过,还有不少企业将其归咎于外汇市场可提供的风险对冲金融衍生品不够丰富与流动性不足,但银行人士却有另一番视角和探索。
“早在2017年,中国汇率衍生品市场成交就达13.9万亿美元,在外汇市场交易量占比达到68.5%,与国际外汇市场外汇即期与衍生品市场交易量1∶2的比例基本一致。”某外资银行汇率分析师认为,当前汇率风险对冲工具相对充足,包括外汇远期、外汇掉期、货币掉期与期权,且据其所知,当前相关部门正积极推进外汇期货面世。
一家国有大型银行金融市场部业务主管王剑(化名)指出,不少企业之所以会觉得外汇市场风险对冲金融衍生品不足,很可能是因为在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业务时,往往会面临小币种的汇率风险问题。尽管当前银行陆续挂牌了不少小币种汇率交易,但其交易流动性的确不足,导致银行也没有动力开发相关风险对冲金融衍生品。
因此,其所在行给予的解决方案是先帮企业搭建统一的资金信息流平台,要求企业旗下各海外分支机构及时如实汇报各自外汇风险敞口和未来可能产生新风险敞口的业务,由银行基于此设计定制化的外汇套保解决方案,配合企业做好外汇风险管理工作。
而当前这项工作的主要操作难点,是在落实企业外汇资金集中管理的同时,尽快有效地解决海外业务机构所存在的外汇风险敞口遗漏、风险计量不准确,延迟发现外汇风险敞口等问题。针对这些痛点,银行已多次建议相关企业搭建新的外汇信息管理系统,以此代替人力收集归总风险敞口信息和数据的同时,设定敞口变化、汇率波动的预警线。
银行方面还会加强企业外汇风险管理人员对各类外汇风险产生原因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风险预判与快速应对能力,甚至银行还会派遣具备外汇风险管理能力的工作人员作为这些企业海外业务的顾问,参与企业海外项目经营决策过程的外汇风险对冲问题。
“现在看起来,很多企业的外汇套保策略落地,不缺硬件,缺的是软件。”王剑指出。所谓的软件,就是企业在落实外汇套保策略期间,市场出现极强的投机获利偏好,银行多次劝诫提醒,都很难改变企业的逐利心态。
此前,王剑针对多家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业务开展、资金收支周期、货款回笼时间点等状况,度身定制了一整套外汇套保操作方案。但令他意外的是,这些操作方案几乎都无果而终,原因是企业高层觉得套保收益不如他们预期,提出更高的套保利润要求,但银行方面发现若完全按照企业的套保利润要求重新设计套保方案,交易团队很难找到合适的外汇套保交易策略,干脆叫停了这项业务。
“为了说服他们接受科学的外汇套保理念,我们也颇费功夫。”王剑向记者透露。通过市场调研,他们发现很多企业之所以在外汇套保方面存在极高的逐利性,很大程度是企业会计制度存在偏差,因此邀请了外部会计团队帮助企业重新建立符合套期保值的会计制度,即原先企业在做外汇套保时,汇率波动所产生的套保盈亏会计入当期利润表,从而造成业绩大幅波动,迫使企业高层不得不过度追逐外汇套保投机收益以提升业绩表现;而在套期保值的会计准则下,汇率波动所产生的套保盈亏可以在一定期间被计入权益类科目,减缓了对当期业绩好坏的影响,也降低了企业高层对套保投机收益的偏好。
与此同时,会计团队还给企业财务开展培训——当企业完成外汇套期保值操作后,企业财务部门在核算时对实货与相应外汇套保交易进行严格匹配,逐单算清外汇套保交易和实货的合计净收益。
“坦白说,目前收效不大。”王剑指出,因为在实际操作环节,企业套保团队依然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患得患失的交易心态,导致企业往往错失最佳的套期保值操作时机。
近期央行适度收紧货币流动性引国债收益率走强(有助于人民币汇率反弹)时,这些企业套保团队又担心人民币汇率进一步走高而不大敢结汇,但流动性收紧所造成的利率上涨,很可能让企业背负更高的融资成本,因此套保团队不结汇反而令企业不得不以更高融资成本筹集资金,其汇兑收益很可能低于企业融资成本涨幅,反而给企业财务带来新的损失。
“这背后,是企业文化与考核机制作祟,还是套保团队成员自身的性格,一时还真的说不清。”王剑告诉记者,如今他能做的,就是先帮助企业套保团队全面厘清外汇套保交易的盈亏得失——即便企业套保团队未必能清楚知道一笔外汇套保交易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但必须清楚它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因此在设计外汇套保交易策略时,王剑要求企业套保团队先写清楚相应的交易策略,说明交易背景,准备选择哪一类衍生品等,并结合VAR值(Value at Risk)、压力测试等方法,算清楚可能出现的最坏结果,评估企业能否承受这个最坏结果,以此决定最终的外汇套保规模与企业外汇风险敞口比重。
“我们最担心的,还是企业的套保策略,太容易受到企业高层个人投机逐利风险偏好与市场汇率大幅波动的影响,当汇率较大幅度波动导致外汇套保策略出现阶段性浮亏时,企业又会习惯性地提早退出原有的外汇套保合约,将已经获得风险对冲的外汇风险敞口,再度暴露在汇率大幅波动的风险下。”王剑表示。
本文地址:https://www.waihuibang.com/fxnews/103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