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外债占比外储超4成 主因外资流入购买人民币债券
原标题:短期外债占比外储超四成创新高 主因:外资流入购买大量人民币债券
国家外汇管理局7月28日公布的《国家外汇管理局年报》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末,我国全口径外债余额为19652亿美元,比2017年末高出2072亿美元,也超越了2014年末1779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其中中长期外债余额为6936亿美元,短期外债余额为12716.1亿美元,短期外债余额占外汇储备的比例已达到41.4%,较2017年上行了约5个百分点,亦是1994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从历史数据来看,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开始登上全球第一的位置后常年保持,并在2014年达到3.84万亿美元的峰值。
“中国外债的风险目前应该不太大,但还是需要防范。”7月29日,某外资行外汇交易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由于外债行为具有顺周期性,在汇率预期转向时容易加剧单边行情,威胁人民币汇率稳定,“监管去年来已经加大了外债风险的防范力度”。
外资推高外债水平
年报数据显示, 截至2018年末,我国19652亿美元的全口径外债余额构成包括:贷款余额为4099 亿美元,占比21% ;贸易信贷与预付款余额为3931 亿美元,占比20% ;货币与存款余额为4835 亿美元,占比24% ;债务证券余额为4283 亿美元,占比22% ;特别提款权分配为97 亿美元,占比1% ;“直接投资:公司间贷款”债务余额为2123 亿美元,占比11%;其他债务负债余额为284 亿美元,占比1%。
在今年三月份的答记者问中,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王春英曾表示,外债规模的上升,从债务工具看,主要源于债务证券、货币与存款、贸易信贷与预付款增加,分别占外债规模增长的44%、23%和20%。
“债务证券大多是外资购买的人民币债券。”一位外汇市场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自2017年“债券通”落地以来,外资增持人民币债券大幅度增加,并反映在全口径外债数据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中债登和上清所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末,境外机构投资者持有中国债券规模为15069.51亿元人民币,较2017年末增长50.26%。
今年4月,中国债券正式开始纳入彭博-巴克莱指数,分20个月完成,未来将带来更多的外资流入。据摩根大通全球指数团队预计,中国债券被纳入全球三大主要固定收益基准指数将带来高达2500亿到300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
“吸引外资流入,可以在资本项下提供支撑,对贸易战背景下的贸易平衡颇有意义,但坏处就是,这些外资的进出便利以后,会有‘大出大进’的风险,加大汇率的波动,也加大了监管部门调节汇率的难度。”前述外汇分析师认为。
多部委加强外债风险防范
不过,对于外债风险,短期内或不必太过担忧。
年报显示,2018年末,我国外债负债率为14.4%,低于国际安全线的20%;债务率为74.1%,低于国际安全线的100%;偿债率为5.5%,显著低于国际安全线的20%;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例为41.4%,而国际安全线为100%。
尽管如此,去年以来,监管当局还是开始陆续加强对外债风险的防范。
2018年5月,发改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完善市场约束机制严格防范外债风险和地方债务风险的通知》,提出“鼓励外币债务针对汇率、利率敞口套保”“加强监督外债资金使用情况”等。
“过去几年国内机构海外发债规模上升得比较快,房地产、城投平台发了不少。”前述外资行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15年-2016年期间,人民币贬值预期抬升,触发海外发债企业提前偿还债务,对外储构成巨大压力,“其实那段时间‘做空’人民币的主力之一就是这些发行美元债的企业”,“去年监管鼓励海外发债的企业做套保,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目的”。
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还于今年6月和7月分别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对地方国有企业发行外债申请备案登记有关要求的通知》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对房地产企业发行外债申请备案登记有关要求的通知》,其核心要求是“只能用于置换未来一年内到期的中长期境外债务”,并加强了备案登记的要求。
“实质上就是只让他们‘借新还旧’,这一方面符合国内房地产调控和地方政府债务约束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边际上降低外债的增长。”前述外资行人士说。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本文地址:https://www.waihuibang.com/currency/rmb/116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