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继续成为我国第二大国际收付货币
中国银行业协会贸易金融专业委员会在昨日举行的第八届中国贸易金融年会上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8)》和《中国贸易金融行业发展报告(2018)》。
中国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白瑞明就银行业贸易金融业务的未来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认清经济变化趋势,积极调整应对,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二是把握政治经济动态,将国家对外开放方针政策视为己任;三是保持持之以恒的态度,继续服务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四是坚持合规性创新,稳步推动金融科技发展。
根据《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8)》,2018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呈现如下特点:一是经常项下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稳步上升;二是资本项下证券投资领域跨境结算规模实现较快增长;三是境外主体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RQFII、熊猫债和债券通等方式进一步深度参与境内金融市场促进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四是人民币原油期货交易推出,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功能取得突破。
该报告显示,2018年,人民币跨境收付总体平衡,收付金额合计15.85万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实收8万亿元,实付7.85万亿元。跨境人民币占本外币跨境收付比重为22.5%,人民币已连续8年成为我国第二大国际收付货币。
报告显示,2018年,境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需求显著增加,全年共计1186家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其中,直接入市681家,通过“债券通”入市505家。在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机构成交量共计32070.1亿元,同比增长44.8%。参与境内银行间本币市场的境外机构及其产品总数达1276家(只),同比增长47.5%。
截至2018年末,境外机构投资者在境内债市的持有债券总量已达到1.71万亿元,同比增加51.46%;在2018年末境内债市67.72万亿的总托管量中,占比达到2.53%。2018年,净流入中国债券市场的外资的规模是1000亿美元左右,占新兴市场的80%,这反映了境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的强烈需求。
《中国贸易金融行业发展报告(2018)》指出,贸易金融有利于银企双方的风险防范。贸易融资及各类避险工具的组合运用,使得银行和企业能较大程度上规避或减轻自身承担的风险。
该报告称,贸易金融有利于银企双方的风险防范。贸易融资及各类避险工具的组合运用,使得银行和企业能较大程度上规避或减轻自身承担的风险。对于企业而言,通过银行提供的担保、汇率/利率衍生产品、信保融资等产品和服务,能有效规避或减轻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国别风险、政治风险及自身的汇率风险等,实现贸易项下风险规避和资金保值增值。
对银行而言,贸易融资具有自偿性的特点,形成资金闭环。一方面,在特定的贸易背景下,银行相对易于封闭运作和管理;另一方面,企业通过贸易融资获得的资金融通需专款专用,确保了资金投向符合实际交易所需,使得银行能充分掌握企业供应链上下游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文地址:https://www.waihuibang.com/currency/rmb/114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