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法币之殇
说到民国法币的诞生,不能不提到美国1934年出台的《白银收购法案》。
当时的中国,依然采用传统的金属货币,也正是这种古老的货币形式,使当日的中国逃过了上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所有金本位国家的经济大恐慌。
本来,此时的中国,北伐已经成功,新生活运动正逐渐展开,经济已有起飞迹象。而西方,经济也已复苏。而在美国的白银收购法案实施之后,国际银价立刻飙升3到4倍,这对于直接使用白银作为货币的中国来说,等于中国货币对美元的汇价直升。其带来的效果就是,世界其他国家都感觉中国商品价格畸高,而中国民众则顿觉洋货廉价。而此时,中国唯一能出口的商品,就只剩下白银这一项了。中国白银的大量外流,造成了中国银根紧缩,货币奇缺,企业无法周转,物价下跌,经济陷入恐慌。此情此景之下,中国政府决定实行币制改革,放弃银本位,于1935年11月3日下令颁行纸币,这就是“法币”。中国历史上第一种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纸币。
法币采取与外汇的固定汇率制,最先绑定的是英镑,后又与美国签订了《中美白银协定》,法币改为与美元挂钩,1元法币兑换0.2975美元。中国政府将12000万美元存入了美国纽约的银行之中。币制改革之后,货币紧缺的状况得到了缓解,商品的价格也逐步回升,出口也渐渐增加,经济开始恢复。
在当时来说,这一改革的优劣并不容易判断,但我们今天回头再看,在当时的制度之下,暂缓放弃银本位也许更加稳妥。因为,短短一年之后,抗日战争爆发了。
抗战的爆发,国民政府马上就被庞大的军费拖进了赤字财政的泥潭,几年前的经济增长烟销云散。虽然当时有人提出以此契机改革军制,解决军队”吃空饷”的通例以及腐败的盛行,以压缩军费减轻负担,但却无力执行。国民政府唯一能解决的方法,只有通过银行垫付,其实也就是增加法币的发行量。
从名义上,当时法币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发行,而银行则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机构,但事实上,这些银行依然由国民政府财政部统管,这与元帝国时期由户部领导管理交钞发行机构异曲同工。到1942年7月1日,法币的发行权全部统归中央银行,虽然中央银行与财政部都属平级单位,但依然要服从财政部的监管。如此,政府权力之手很方便地直接对货币的发行上下其手了。
在抗战的初期,政府对恶性通胀尚有戒心,在孔祥熙的主导下,试图通过出售公债、税收征实及消费品专卖来抑制,甚至还出台了“节制消费”的办法。但在制度性的缺陷以及权力的溃败之下,所有手段都已失效,不仅如此,这些手段甚至还刺激了通胀规模。到了抗战中后期,通胀已经失控,国民政府虽然曾通过出售黄金,回收了800亿元法币,但杯水车薪,还拉高了黄金价格,加速了通胀。整个抗战期间,法币发行总额达5569亿元,比抗战前增长了约396倍。
抗战胜利之后,本来正是战后重建,并以此带动经济恢复的时机。而此时,国民政府却昏招迭出。
1945年9月,国民政府宣布,法币与沦陷区汪伪发行的中储券的兑换比例为1∶200,并且规定沦陷区人民每人只能兑换5万法币。这种带有惩罚性的措施完全违背了经济规律,造成大量法币游资蜂拥而至上海抢购,结果造成物价飞涨,无数接收大员呼风唤雨聚敛财富。这一政策直接沦为明目张胆地掠夺。沦陷区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工业生产最为集中的地区,经过这番折腾,元气大伤,民心渐失。
在之后的1946年3月,国民政府将法币与美元的汇价强制锁定为2020∶1,使法币价值被高估60%以上。由此造成进口暴增出口暴减,国际收支迅速恶化。待官方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改为浮动汇率以后,法币的突然贬值引致物价大幅波动。
到了此时,虽然又通过出售黄金试图缓解通胀,但效果却相反。从1946年3月开始,中央银行将库存黄金以市价大量配售,到1947年2月,共出售黄金353万两,占库存金的六成,回收法币9989亿,但同期法币的发行量却增加了32483亿元。黄金销售导致金价暴涨,巨量游资都流向黄金,使人们更加不相信法币,整个市场大乱。
更要命的是,抗战刚刚结束,内战旋踵而至,刚开始的战后重建成为泡影。当日中国的经济结构依然是以农业为主,也不像当年日本那样军火工业占到国民经济的70%。而此时国民政府的对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已经从苏联红军手中接收了东北的物资、军队与军工企业,东三省的重工业已完全被中共控制,双方之间的实力对比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此时战端一启,国民政府马上陷入困境,只能再次通过印发货币来负担崩溃的财政。
至1948年8月21日,法币崩溃。从抗战开始至法币崩溃,法币发行量增长了47万倍,同一时期上海的物价上涨了492.7万倍。
公允的说,国民政府当初是充分意识到通胀的危害的,并且在抗战初期也一直坚持以募集和出售公债来解决危机。孔祥熙在1938年就曾公开表示:“战时财政立场,与平时截然不同……筹款之法,不外加税或举办新税;加发纸币;募集内外债三端。以加税而论,因沿海各口岸为敌人封锁,战区扩大……遑论再行加重负担;以加发纸币而言,适足以启膨胀通货之弊,紊乱金融,莫过于此;是以应付此浩大之战时支出,其所能以为挹注而免负担失平者,厥为募债一端。”但是以当日中国的经济能力,并不足以支撑抗战这样规模的现代战争,加之募集失败,也只能通过增发货币以解决燃眉之急了。
法币成纸让国民政府陷入了恐慌之中,唯一可以效法的,就是与古代那些帝国一样,只能通过发行新的货币来解困。于是,金圆券问世了。
金圆券在问世之初就规定与黄金直接挂钩,一元等于纯金0.22217公分,发行总额以20亿元为限。并且同时规定,私人不得持有黄金、白银及外汇,限期收兑,逾期一律没收;全国各物品及劳务价格应照1948年8月19日以前水平冻结。
之后的故事,就是蒋经国在上海上演的“打老虎”戏码。小蒋挟尚方宝剑坐镇上海,勒令各资本家一一申报财产,上交金银外汇。这让一些企业主四处躲藏,惶惶不可终日。而此时的国民政府也许是终于意识到商业供给对通胀的作用。在1948年9月9日公布了《实施取缔日用重要物品囤积居奇办法补充要点》,规定“各地工厂商号所存储之成品及货品,如不尽量供应市销或超过八·一九限价,以居奇论。”同时小蒋还在上海规定,即使商店无货,也不准关门。如若暗中抬价,则将没收封存。
小蒋的雷霆铁腕为其换得了“打虎英雄”的称号,也出现了四十多天短暂的“奇迹”。但是不久以后,因对美国援助贷款的虚幻等待,以及对形势的错误判断,因为国民政府并不知道,当时美国的政策重心已经转向西欧,要以牺牲民国以保西欧了。而此时的金圆券发行速度,却在幻想中不断地加快,通胀很快再次出现。
这种使用行政手段强行干预市场的行为,必然会受到市场的惩罚。首先是黑市横行,然后是“扬子案”里小蒋在孔令侃面前吃瘪,小蒋顿时从打虎英雄变为拍苍蝇英雄,黯然离职。此时的币制改革已经失败,大势已去。
在今天,我们以经济学的角度审视就会知道,决定通胀的,除了发行量的多少,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商品供给的多寡。可惜,以当日中国所处的战争环境,以及生产能力,这恐怕是无法完成的任务。可叹当日民国,无法像今日一样启动房地产市场,将民众手里的钱一扫而光,从而解决通胀。
作者:止戈
本文地址:https://www.waihuibang.com/fxschool/fxstory/21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