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市场的历史事件(6):欧元的诞生(1999)
欧元的诞生是一个不朽的成就,标志着空前巨大的货币变革。在1999年1月1日,欧元作为一只电子交易货币正式发行。欧洲货币联盟(European Monetary Union)最初的11个成员国是:比利时、德国、西班牙、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奥地利、葡萄牙和芬兰。希腊在两年后也加人联盟。各个国家的货币按特定的兑换率转换成欧元。欧洲中央银行(ECB)负责制定一个统一的货币政策。很多的经济学家认为,最理想的体系是能够包括15个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的国家,但是,英国、瑞典和丹麦决定暂时保留自己的货币。欧元的钞票和硬币直到2002年的头两个月才开始流通。在决定是否采纳欧元这个重大的决策时,欧洲联盟的成员国不得不衡量正反两方面的意见。
对于欧洲货币联盟的成员国的公民来说,最显而易见的好处可能是,欧元使旅游更为方便,除此之外,欧元还带来其他许多的好处:
- 它消除了汇率的波动,从而为欧元区提供了更稳定的贸易环境。
- 在欧元区域内消除了所有的汇率风险,使工商业做出投资决策时有更大的确定性。
- 降低了交易费用(主要涉及方面包括外汇业务、避险操作、跨国付款和多个外币账户的管理)。
- 因为消费者和公司可以更容易地比较不同国家的价格,所以价格变得更加透明。但是,这反过来也加剧了竞争。
- 对外国投资者而言,巨大的单一货币市场更具有吸引力。
- 欧元区的经济体系庞大而且稳定,使欧洲中央银行(ECB)能以较低的利率控制通货膨胀。
然而,欧元不是没有弊端的。撇开政治主权的难题,采纳欧元主要的问题在于,一个国家实质上丧失了独立的货币政策。不是每个国家的经济都和欧洲货币联盟的整体经济有完美的相关性。一个国家可能正在处于经济衰退中,却发现欧洲中央银行要提高利率。这种情况尤其可能发生在许多较小国家的身上。结果,那些国家只能侧重于依赖财政政策,但是,由于不能有效地结合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功效受到限制。根据《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规定,一个国家的预算赤字必须控制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以内,这也进一步限制了财政政策的作用。
对于欧洲中央银行作为一个中央银行所发挥的作用,也存在着一些担忧。尽管它的目标通胀率是2%以下,但是,从2000年到2002年间,欧元区的通货膨胀逐渐超出了基准,而且继续超出了既定的通胀目标。从1999年到2002年末,市场普遍对欧元和联盟本身缺乏信心,这导致了欧元兑美元从1999年1月的$1.15开始持续下跌,到2000年5月更跌到$0.88,跌幅接近24%。在2000年末,欧洲中央银行不得不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然而,从那时候起,情形有了很大转变;现在的欧元比美元有更高的价值。很多分析师认为,欧元将来会取代美元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在随后的几年里,有超过10个成员国选择采纳欧元。欧元区的扩张,使欧洲货币联盟的人口增加了1/5,无论是在政治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是一件划时代的事件。在新加盟的国家中有前苏联的共和国,它们在经历了15年的重组后,除了两个国家外,其他所有国家都加人到欧洲联盟中。这些国家成为了世界上拥有4.5亿人口的最大自由贸易区的一部分。在新加盟的国家中,3个最大的国家是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它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了所有新加盟成员国总和的79%。这3个国家还不大可能马上使用欧元。采纳欧元的成员国必须把财政赤字控制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内,但是,这3个国家目前预计的财政赤字接近6%,据估计,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可能要推迟到2009年才能采纳欧元。一些较小的国家,即使现在的经济状况能够符合欧洲联盟的要求,但是,用欧元取代本国的货币仍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爱沙尼亚和立陶宛已经维持着货币兑欧元的一个固定汇率,可以较早地加入汇率机制.尽管这已经是相对较快的进程,但是在2007年前它们还不能采纳欧元。
在1993年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规定了5条趋同标准。只有符合了这5条标准,成员国才可以加人欧洲货币联盟。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趋同标准(Convergence Criteria)
- 政府的预算赤字不得超过其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3%。
- 政府债务不得大于其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60%。
- 在加人欧洲货币联盟前,至少两年内,汇率的波动必须维持在汇率机制的波幅内并且没有任何的调整。
- 通货膨胀率不得高于欧洲联盟内3个最低通胀国家的平均通胀率的1.5%。
- 政府长期债券的利率不得高于3个长期利率最低国家的平均可比较利率的2%。
本文地址:https://www.waihuibang.com/fxschool/basic/51267.html